同美國做對比,這幾乎成了中國社會自我認識的一種方式。開始時,這種對比只是通常意義上的對外學習、增長見識,但這些年,它同時演變成不同人尋找支持或反對中國體制證據的手段。“輿論反對派”這樣做的似乎更堅決些,他們極力突出美國的各種“好”,這迫使他們的論辯對手展示美國的種種“不好”,最終導致“美國究竟是誰”的辯論成了一場亂仗。
  網絡作家周小平曾寫過一篇題為“夢碎美利堅”的長文,用實證的方法駁斥網上長期流傳的美國“夢一般”的優點。近日他的個人論敵方舟子則寫了一篇“周小平夢游美利堅”,逐條指證周文的“錯誤”。這場爭論引起軒然大波,吸引中國一些留美學生站出來點評。他們認為,周說的大部分都是真的,方說的只有少部分屬實。
  本文試圖跳出所謂“左右之爭”,對中美兩國對比這個近年來最常用的參照系做一次客觀的釐清,找準最關鍵的原點。
  首先,美國是最大的發達國家,中國是最大發展中國家,中美兩國的存量差距很大,單就兩國社會今天的基本面貌而言,中國顯然要輸給美國。形成這樣的認識不需要有太多見識和經歷,通過電影電視以及各種媒體的信息我們就能對此一目瞭然。
  然而在中美兩國的增量競爭中,中國占據了戰略性優勢。也就是說,今天的中國做到了發展更快,解決本國問題更有效率,從而導致中美的差距在逐年縮小,這同樣是全世界都看到的不爭的事實。
  普通人首先生活在社會存量中,這是很多中國人欣賞、羡慕美式生活,有些中國人願意移民美國的基本原因。與此同時增量同樣重要,它代表社會的活力和機會,顯示了當下社會治理的實際有效程度,這些都對國家競爭力有實質意義,描述了民眾生活改善的趨勢。
  中美之間需要比存量,而且國家發展的存量既包括物質的,也包括精神層面的。這種對比能讓我們看到差距,為發展找到更多動力資源。在全球化時代,這樣的對比每時每刻都在自然發生,而且其結果通常是積極、建設性的。
  我們反對的是用中美之間的存量對比而掩蓋、抹殺兩國間的增量變化,把中國幾個世紀積貧積弱的結果說成是中國現行制度的原罪,為抹黑中國如今行之有效的發展道路製造虛假證據。
 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,我們與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家有天淵之別,這就像我們出生在一個貧困的家庭里,是無法選擇的。直到今天,中美髮展水平仍有差距,這也是當代中國人選擇不了的。我們能夠選擇的是這個差距的擴大還是縮小,以及它縮小的速度是快還是慢。
  當代中國社會可以毫無愧色地說,中國改革開放以來,中美兩國的差距不僅在縮小,而且縮小的速度是相對於人類發展經驗最理想、最值得稱道的之一。這一事實是考量中美政治制度短長的基礎性參數,它的意義顯然要高於中美平均工資、房價、醫療水平等之間的簡單對比。
  美國有優點也有缺點。把美國描繪成完美的天堂,與把美國描繪成萬惡的地獄一樣,都不客觀。把這樣一個虛構的美國當作中國的參照是有害的。當下要尤其反對出於某種特殊目的,將美國的缺點也美化成優點,將中國的長處也貶為短處,把中美對比變成中國自嘲的哈哈鏡。
  看清世界並看清自己對中國社會來說從來不是件容易的事,但隨著我們逐漸走到世界發展的前沿位置,我們這一攸關民族前途的認識能力已經有條件實現質的飛躍。我們今天顯然犯不起一個認識上的重大錯誤。▲
(編輯:SN090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nv58nvphs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